当前位置: 首页信息

广水第一高级中学

信息详情

广水一中  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是湖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中学之一,到今年10月已走过68年的风雨历程。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创建于1943年秋。为了抵制日伪奴化教育,学校诞生于浆溪店的一个小山村,后历经转辗,数迁校址,几易其名。先后更变为应山县立中学、应山县初级中学、应山县中学、应山县城关中学、应山县第一中学,1989年定名为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。学校历经初创、重建、动乱、恢复、发展、迁建六个阶段,如今已迁址到十里办事处清水桥应十公路北侧,校园占地252亩,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。新校区规划科学,布局合理,功能齐备。学校建有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劳技、信息技术等16个功能室,还建有校园网、天文台、图书馆,藏书8万余册。学校目前有72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5000余人,教师252人,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5人,中学一级教师75人。学校先后有9人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,有22人受到国家或省级表彰,有9人被评为随州市中学学科带头人,20人被评为随州市骨干教师。  2007届的优秀毕业生中“创业先锋”唐琨琳曾是该校曾经的风云人物,后来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期间参与创业,于09年5月,由唐琨琳与其朋友在北京共同筹建3D时代艺术坊,年收入400万,09年底,唐琨琳又与其朋友一起合办中国第一家从事生态玩具的公司——开心精灵生态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,年收入500万余。

广水一中建校60年来,共培养初、高中毕业生25000余名,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,芳香飘神州。广水一中在“文革”前就以学风正,教风严而闻名遐迩。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高考上线人数逐年攀升。2003年全校1340人参考,上第一批重点院校449人,上本科院校922人,上省线1327人,综合上线率达到99%。近三年先后有17人考入清华、北大;有4人摘得高考随州市文理科状元桂冠,其中2001届毕业生吴祥同学以698分的优异成绩夺得高考湖北省理科第二名。近三年学生参加国家、省举办的各科竞赛,共获国家级奖50余人次,省级奖70余人次;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,编写专著10余册,在省地优质课比赛中获地级一等奖7人,省一等奖1人,省二等奖1人。教育教学成绩斐然。  广水一中在秉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,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。学校以“发展学生健康个性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”为办学的追求和理念,始终坚持“面向全体学生,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”的办学指导思想,始终坚持学生“在品德上自律,学习上自主,管理上自治,生活上自理”的“以生为本”的办学原则,始终坚持“抓纲务本,强化实践,注重研讨,落实训练”的教学要求,逐步形成了“立身端正,爱岗敬业,博学善教,求真务实”的教风,“爱国爱校,尊师守纪,求实求新,勤奋尚进”的学风,“严谨、求是、务实、创新、团结、奋进”的校风。近几年学校先后被授予“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”、“湖北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”、“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”、“湖北省校园绿化先进单位”等光荣称号,还被确定为湖北省研究性学习首批试点学校、国家级重点课题《教育与发展》实验学校。

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中学(简称广水市一中)自1943年开办迄今,经过初创、发展、动乱、振兴四个阶段,历尽艰难曲折,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,走上健康发展的道咱,成为一所教学设施配套,教风学风优良,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高中。

1943——1949年初创阶段

1943年,应山县长谢浩为抵制日寇奴化教育,从枣阳县立中学请回应山人柯烈悟任校长,办起应山县立中学,是为广水市一中前身。校址同县政府一起,设在浆溪店尹家塆。教员有方指南、何康宇、王荫周、毛信候、兰紫春、梅日晖等。学生约150人,编成二个初中班,一个简师班。校舍为土墙茅屋,白天作教室,晚间作学生寝室。课桌凳等各项设备十分简陋。1944年秋,扩招初中、简师班各一,由于人数增加,学校迁至李家塆。1945年新四军进攻吴店,县政府逃往专署所在地随县澴潭镇,学校亦迁往澴潭。日本投降后,方返回应山城关,搬入现在的校址。校舍计80余间。原有学生加上接收改造日伪中学的学生,计466人,编为四个初中班,五个简师班。教职工38人,设教务、训育、事务三处。开设课程有公民、国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地理、英语、博物、地方自治、童子军训练、劳作等;简师另凤教育心理、教育概论、教法及统计、教育测验及统计、图画、音乐等科。

1946年,正当师生满怀抗战胜得喜悦心情,致力教学之际,县长陈汉雄一伙贪污中饱,鲸吞不款,拖欠教员薪金达半年之久,校方多次交涉无效。在全国人民反内战、反饥饿、反迫害斗争影响下,6月中旬教师开始罢教,学生旋即支持。6月17日,二百多名学生涌至县政府请愿,并迫使主任秘书龚耀南戴高帽游街示众。沿途学生高呼“打倒陈汉雄”、“打倒贪官污吏”等口号,全城人民为之鼓舞。为避反动官吏报复迫害,校长柯烈悟出逃。至7月9日,陈汉雄被地方势力斗败,被控撤职,押省查办,柯烈悟方返校继续任职,一场轩然大波遂告平息。

1947——1948年,内战火起,战事频仍,学校又随县政府移至广水丁家塆,借民房五间,十个班学生分上下午轮流上课。1949年3月,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,国民党县政府如鸟兽散,校长及大部分教职工也各自逃离。

学校初创六年中,校长、教师虽有办学之志,学生虽有求学之心,然由于国民党政权腐败,官贪吏恶,致使学校六年之中,五迁校址,人心浮动,校无宁日,最后,随旧政府的解体而解体,亦属历史之必然。

1949——1966年发展阶段

1949年3月,应山解放,原教务主任方指南携带校印,返回城关,请示中共应山县委书记余英。县委即派陈贤璋为校长,出示通告,召回学生复课。从此,应山县又回到人民怀抱。

新生的县中学生牢牢抓住师生思想建设这一根本环节,着力清除帝国主义,封建主义的影响。第一步是整顿校风校纪。县委指示公安局依法逮捕三名轮奸女同学的流氓学生,学校抓住正反典型,予以引导,学校纪律迅速走上正轨。在增派十二名教职员的同时,学校、县教育科两次举行校政测验,征求师生意见,加强民主管校。紧接着,结合社会斗争实际,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。1950年寒假期间,组织教师到孝感参加地区集训,交待个人历史,清理“变天”思想;4月,全校师生参加城镇斗争恶霸地主汪福舟大会;暑假,又组织去孝感学习,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;开学后,师生在全县巡回演出歌剧《白毛女》。思想政治教育使生阶段觉悟迅速提高。从1950年秋季起,学校向工农开门,入学新生90%以上为工农子女。是年12月,开展抗美援朝教育,向经源、徐世炳等十几名学生报名参军赴朝作战。向经源在人民解放军大熔炉中锻炼成长,现为人民解放军少将、辽宁省军区司令员。不久,一批同学报名参干,为国家建设增加了新鲜血液。1951——1952年,继续进行抗美援朝教育、“三反”教育,学习宣传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,组织部分教师到云台乡参加土改复查。1953年全体教师赴省参加思想改造思想。在省委直接领导下,批判亲美、崇美、恐美错误观点,划清敌我界线,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,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。

从1953年开始,学校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,遵照政务院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》,认真执行《中学暂行规程》,把教学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,全面落实教学计划,对学生实施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。经过几年努力,教育质量稳步提高。1954年,毕业生178人中有163人升入高中和各类中专,10人参加革命工作。1953年,教育事业发展,应山县创立二、三、四中,学校更名为湖北省应山县第一中学。1957——1958年,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,在抓紧教学的同时,办工厂、炼钢铁、开荒种地,由于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较好,1958年,学校被评为勤工俭学红旗单位,获团中央奖旗一面;学校余世祥被评为勤工俭学红旗青年,出席全国第二次工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。1955——1958年,年年新建校舍,计教室39间,学生厨房9间,教师宿舍22间,其他用房18间。图书、实验及体育设备也相应增加。1958年学校增设三个高中班,改为完全中学,并被确定为全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。

1958年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,使学校工作从发展转为低落,出现曲折。约50名教职工中,12名被错划为右派分子。以后,“反右倾”、“拔白旗”又使一些教师受到伤害。连续三年的自然灾然和“左”的影响,把师生轰出课堂,筑铁路、修水利、开荒300余亩。连操场也被辟为菜园。教学受到冲击,学生大量辍学,教育质量严重下降。直到1963年全党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方针,学校全面实施《全日制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》(五十条),学校工作才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,教育质量逐步恢复到五十年代中期水平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。现在,广水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少领导骨干,都是一中五、六十年代的毕业生。然而好景不长,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又使学校跌入惨重的动乱中。

1966——1976年动乱阶段

1966年6月,应山县委根据上级部署,以一中等三个单位为“文化大革命”试点。工作组一进驻学校,校党政领导即“靠边站”,被责令交待问题。全体教师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“牛鬼蛇神”,逐个受审查。学生则“停课闹革命”,写大字报,开批判会,揭发老师的“罪行”。在一片“打倒”、“横扫”声中,副校长我省家驹自缢身亡。接着,主持学校工作铺天盖地,批判会连绵不绝,忠诚党的教育事业、尽心尽力地工作被诬成“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”;严格要求学生在德、智、体诸方面得到发展,被说成是“摧残青年”;教学水平较高受到学生欢迎则被叫做“资产阶级反动权威”。动辄查出身历史、抛档案材料,断章取义、颠倒黑白,妄加罪名之后,则被不明不白地“挂”起。几个月之中,学校干部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。9月,部分红卫兵和教师代表去北京串连,接受检阅。接着,多数红卫兵和教师纷纷外出串连,各种“战斗队”、“造反兵团”相继出现,由派别林立而逐渐演变,并与社会上造反组织合流,形成“一中总部”与“八·一兵团”两派在学校门口发生武斗,十余名学生被手榴弹炸伤。从此,学校成为武斗据点,大多数学生离开学校,校园荒芜,门窗破损,图书资料大量丢失,仪器药品洗劫一空,干部教师欲教不能,欲罢不忍,只能荒废风月,以待宁日。

1963年8月,贫宣队进驻学校。年底至1969年春,又将教师集中至三里河部队营房“清理阶段队伍”,进行斗、批、改。终日开会、调查、学习、批判,费时数月,花钱数千,既未清理出一个阶段敌人,也未制订过什么改革方案。1969年4月,一中被撤销,大部分干部教师被分至各区镇中学。不久,县武装部、招待所先后搬进一中。粮食局、教育局、副食品公司、商业车队也各占一部分校舍。一个好端端的学校就此被革灭殆尽,文化大革命摧残教育文化可见一斑。

1970年,招待所搬出一中旧址,新开办的城关中学迁一中。以后几年,原一中部分干部教师陆续调回;被占用的校舍先后回归。1971年又开始招收高中班,1975年,初、高中合计发展到17班,还建立了三台山分校,在隶属关系上,也由镇管而渐变为县管,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轨,校办工厂也初具规模。但是,由于“批林批孔”、“反复辟、反回潮”、“反击右倾翻案风”等运动的冲击袭扰,政局尚未安定,人心尚未安宁,一中的振兴,尚不能不有待来年。

1976——1993年振兴阶段

1976年,“四人帮”被粉碎,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。从1977年起,县委任命一些在一中执教多年,教育工作经验丰富,思想政策水平较高的同志,组成一中新的领导班子。新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,认真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、方针和政策,虚心接受县委、政府、宣传部、文办、教委的指导,带领师生员工艰苦奋斗,使一中进入振兴阶段。

振兴学校必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,积极为教工多办实事。学校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副校长穆家驹平反昭雪,为教师中的六起冤、假、错案彻底平反,向4名教师退还文革中被查抄的财物,抚平教师在多年政治运动中受到的创伤。按照党章规定,积极慎重地发展30多名教师,使学校共产党员达50人、省、地、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典型材料。1984年,学校建立党总支。为教工解决夫妻分居、家属子女就业、子女入托入学等困难,自筹资金新建教师宿舍40套,改建39套,教师居住条件显著改善,后顾之忧得到缓解。充分重视教师职称的评聘考核工作,中学高级教师达29人(其中特级教师4人),一级教师32人,全校教师得到实惠;敬业、竞争意识有所增强;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函授学习或离职进修,38名教师先后获本科文凭,教师学历达标达85%。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教工代表会,倾听教工心声,激发教工参政议政热情,不断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,使决策逐步民主化、科学化。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,极大地焕发了全校教师献身教育、建设四化的热情。近10年中,3人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、模范班主任称号,8人受省表彰,13人受地区嘉贺,65人次受县市奖励。

学校将教师的积极性适时导入各项工作中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努力提高教育质量。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,坚持德育为首,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,德育办公室,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师、班主任、工会、团委会、学生会的作用,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,进行改革开放教育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、遵纪守法教育。在教学工作方面,坚持面向全体学校,全面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;坚持依纲据本,落实双基,发展智力,培养能力;坚持年级主任、班主任中心制,备课组长责任制,依靠群众智慧,争当“团体冠军”;坚持备、拼、辅、改教学常规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;坚持围绕教材,精心设计,选编练习题、过关题、模拟题,重视正确、迅速、规范的解题训练;坚持领导深入班级,扩大尖子层,促进中间层,转化后进层。由于坚持这一整套作法,教学质量逐年提高,为大专院校输送了越来越多的合格新生。1982年达117名,为本地区各县市一中之首;1984年又率先越过200名大关;1984——1992,连续9年均在200名以上。在体育工作方面,坚持“两课两操”,坚持每年召开田径运动会、达标运动会,师生小型体育赛常年不断。1989年地区重点中学首届田径运动会在广水市一中举办,学校男女运动队均获总分第一名。此后历次田径球类运动会,也均取得较好成绩。

学校的振兴,还表现为校舍设备的增添和勤工俭学的发展。自1977年起,连续不断建校舍。1985年教学楼建成,1988年实验楼竣工。此外,先后建成教工宿舍楼5栋,学生宿舍楼4栋,加上其他生活用房,总计校舍21670平方米。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室、语音室电教室均能基本上满足教学需要。运动场10180平方米,有400米环形跑道。勤工俭学工作稳步前进,办有印刷厂、油脂化学工厂、拱辰酒家、商店等校办企业,年纯利稳定在10万元以上。1988年,应山县撤销,广水市建立,学校随之更加为广水市一中。现在,学校北沿、东北沿为校办企业区,东沿、东南沿为教工生活区,中心部位为教学区,西部为运动场,西南部为学生生活区,楼房林立,花草树木点缀其间,师生员工正为建设花园式学校而努力。

综观学校50年历程,是共产党的领导,党的十一届三中会路线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,使广水市一中从困顿曲折走向坦途,步入历史最好时期。改革开放以来,学校9次被评为县市先进单位,6次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、文明单位,1983年获省教育厅、教育工会“培育人才,振兴中华”奖旗,1985年、1991年两次被省教委和省招飞办公室评“招飞工作先进单位”。

现在,全校师生员工正以筹办50年校庆为动力,总结经验,再迈大步,努力把广水市一中建成鄂北

广水一中装配了理化生实验室和各种功能室,其中物理实验室4个、化学实验室4个、生物实验室2个、信息技术教室3个(配置242台电脑)、电子阅览室1个(配置24台微机);学校投资400万元开通了校园音频广播系统、交互式闭路电视系统、千兆校园网,与华师一附中共建了空中网校,还为一线教师配备了220台笔记本电脑;学校为每个教室配价值9000余元的图示43寸逐行扫描电视机一个,价值1万多元的电脑投影调配一套,音源广播系统一套;学校图书库藏书82000册、阅览室订有报纸195种、杂志336种、教学参考书、工具书6700册;此外,学校还建有设备先进的劳技室、音乐室、美术室、书法室、天文台。  广水一中内设休息间、文化活动间、洗漱间、卫生间,学生食堂可供3500人同时就餐,开水房、男女澡堂。学校共有三个运动区,占地面积28400平方米,其中草坪足球场2个,标准半圆式田径场1个,篮球场15个,羽毛球场4个,排球场网球场各2个。另有室内篮球场1个,乒乓球台4个,还有集锻炼、休闲、娱乐于一体的工会活动室一个。  广水一中现有60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4100余人,教职工318人,专任教师270人,其中在职特级教师2人,高级教师79人,一级教师55人,研究生29人,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1人,湖北省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1人,湖北省骨干教师3人,湖北省优秀教师和学科优秀教师12人,随州市学科带头人9人,随州市骨干教师20人,随州市学科优秀教师7人。  广水一中在秉承历史的传统的基础上,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,近几年被授予“湖北省示范高中”“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”、“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50强学校”、“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”、“湖北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”、“湖北省校园绿化先进单位”“全民健身先进单位”等光荣称号,成为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招生定点联系单位,成为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西南空军工程大学、大连海事大学、湖南大学等一批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。

教育园地的一颗璀灿的明珠。
友情提示
此页是<广水第一高级中学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信息资料
信息名称: 广水第一高级中学
信息栏目: 信息简介 联系方式
单位地址: 应十公路清水桥北侧
网页版本: 手机版 电脑版
本页链接: http://xuezfnjtj56.kkkvip.net/
推荐信息
最新信息
 
热门信息
关于我们 | 联系我们 | 网站留言
冀ICP备19026824号
Copyright © 2024 生活家 All Rights Reserved